2020届毕业作品选-雕塑
蔡宇作品说明:
农村的雕像从什么时候开始建立?为什么要建佛像发展等等这些问题。在八九十年代的农村,人们可以依靠相关文献进行文字或凭着自己自身所看到的来回忆为地方文化塑造佛像开设庙堂,在中国文化传播发展开来,农村对佛像的敬畏在心中没有受到社会影响,并为其塑造雕像。对于雕像,雕塑家正面临着佛,佛教自汉代发展时期快结束时进行传入我们中国,而出现可以塑造佛像是在之前就开始咯,开凿敦煌、云岗、龙门佛窟,塑造了许多不同程度文化大小的佛像后,宗教的传播研究力度、速度快,造像形体的更是社会日益成为普遍。加入佛教对中国文明和精神财富,成为部分人群产生深远的影响,寺庙的建筑献给佛祖。
罗鹏作品说明:
我的作品分别是《鱼》《海蛞蝓》《鸟》《海龟》,都是我对动物运动之美的体会与机械结构的结合,让它由一个机械结构再现出生命的美感。它们所模仿的动物也正是海洋环境污染的主要受害者。在材料上我使用了胶水,一次性木材,塑料等非环保材料,来制作这个环保主题作品,这是因为我注意到近些年一个在全球都很火的环保宣传活动,实际上造成了更大的浪费,而这也是我创作这系列作品的原因之一。
宋佩聪作品说明:
《都市存在》的灵感来源是我个人一直以来对于都市生态和霓虹灯的偏好。
霓虹灯、广告牌、电子屏是见证现代商业突飞猛进和都市夜生活发展蓬勃的直观符号,这样的公共环境信息输出方式,抓住了普通大众视线,不论是细琐市井还是软红十丈,都串联起了人类自电气时代发展至信息时代这段时间内,将活动范围渐渐延伸进夜晚的蜃楼山市的发展过程。日落点亮的霓虹是劳作之后人类将形骸同思想一并投入至夜色的另一个世界。我想以自己的理解,从现实的城市建筑取材,重构楼宇的布局,去表现存在于我印象中的都市形象,摄影的处理使得三维化的都市二维化,再用投影仪将图像投射到实体表面,以此营造视觉和体积的冲突。霓虹灯将城市从冷漠建筑群中分割出夹杂商业气息、人情冷暖、工业迷思的蜃景,它是宏观城市在我的主观世界绽放的幻像,是真实存在的梦境。
王晓添作品说明:
作品共分为三个,作品名称为《idealism》,作品所使用的材料为综合材料。在近几年,雕塑作品复杂化的趋势有了明显的上升,大家的作品都在拼工时拼在创作作品中所运用的材料的种类之多。而很少有人能真正从一个材料出发并抱着“不讲究任何高压或粗俗的什么情趣”的纯客观,冷静的心态来做作品。这个作品旨在通过实验和实践来达到塑造光,使用光的目的。我通过将光塑造成一条条的线条。并通过我设计的空间来营造一种神秘感,空间感,冷静,客观的感觉。展现我自己对于光这种最简洁,开放的元素的理解和实践。
其作品尺寸分别为《idealism》其一100×100×40CM。
《idealism》其二1000×900×300CM。
《idealism》其三300×300×150CM。
吴顺治作品说明:
肖像是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我希望通过肖像雕刻把自己身边的人或者熟悉的人以这种方式凝固下来。中国人对木头有着很深的情结,即使是人死了,也要把自己盛放在木制的容器中。而我也对木头有一种天然的亲近之感,喜欢沉浸在木头的气味当中,这跟儿时生活的环境有关。
《史蒂夫》是我做的同学肖像,他的形象很像中国古代的武士,我借鉴了中国传统造像,在局部用微弱的线条暗示了形体,雕像用一块整木制作,浑厚的造型让其与本人形象更为接近。《拾荒老人》的形象是来源于一个经常在工作室附近出没的老人,偶尔我会给他一些荒货,一来二去他就成了我的模特。蓝灰色秋衣和黄色针织背心是老年人的经典搭配,老人虽然每天拾荒,但是精神总是很饱满,酱油色的皮肤也给人让人感到朴实。《玉萍》也是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她的头和身体类似两个建筑构件,头和身体通过不通朝向的衔接,人物头部与躯体关系的微妙偏离,雕像头部单独制作,然后与躯体加以组合,两者形成不同的方向感,以此赋予雕像以难以言说的动感,微妙的偏离和倾斜,导致对称与平衡的缺失,让整个木雕吐露着生命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