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研究生毕业作品选—雕塑系
前 言
作为与物质的关系最为亲密的艺术,雕塑总能向我们呈现一种坚实的实体感,同时它的存在与现实空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在这实体感与现实空间的背后,雕塑却往往隐藏着一种超乎实体形之外的意味,这是种可以感受却不能诉说的东西,同时也是此门艺术的生命得以延续的理由。艺术家使用的材料、手段、和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这种难以言喻之意味的表达。
本届六位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向我们呈现了他们在各自探索方向上的努力。这里我将这些作品归纳为三种方向:第一种方向,是坚持传统的方式,挖掘和体验前人在用物质材料转述自然之过程中不断生发出的趣味,以模仿之术表心中之象。如喻竣与黄河峰的作品即属此类;第二种方向是对艺术史的某个流派重新进行研判与解读,试图从中找到个人语言的立足点。如张菲逊与冯文开的作品,看得出是分别受到
了极简主义和立体主义的影响;第三种方向,是寻找一种超越传统之外的方式,以当代人特有的敏感点与社会中的个人视角,以另类的表达来倾诉自己在这个时代洪流中的感受,如刘停停,赵鸿博的作品……
雕塑语言的探索方向,我认为不存在对与错高与下之区别,雕塑的外在结构也无须一个统一的定式。但最为重要的是:雕塑的不可替代性———它的语言必须是其他任何艺术无法替代的语言。一件好的雕塑作品就是将自身的语言传达到了极致。
这次展览是六位学生独自研究与探索的成果,各具特色。这是他们艺术之旅的起点。我期待他们走得更远……
许庾岭
2022.5
作品名称:《无题》
指导教师:牟文虎
作者姓名:冯文开
作品简介:
成都和我的家乡之间有一条直达的列车。坐那趟火车要两夜一天。其要经过广西一带,那里的地貌确实稀奇,在一片很平的地上那些山突兀而起。漫长无事的旅途唯一能聊以慰藉的只有窗外的它们了,有的山下还有一些房子,昏昏然然之际生出了一种感动的印像。这种源自于山在大地之上的想像催促着我想要去做那样的东西。
作品名称:《撮泰吉》
指导教师:印洪教授
作者姓名:黄河峰
作品简介:
本次毕业创作以木雕的形式对贵州省威宁县板底乡彝族文化“撮泰吉”进行研究。 “撮泰吉”意为“人类变化的戏”,“变人戏”,为地方特有戏曲剧种,最早可追溯到汉时期,2005年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分别为“驱邪崇”、“迎吉祥”、“祈丰收”、“驯兽”。本次创作采用了驯兽、迎吉祥、繁衍后代几部分,创作中马的造型借鉴了汉时期的造型语言特征,马背上的人物以拼接组合形式呈现,墙上面具以横构图进行摆放则是为整个雕塑布局中,点、线、面的构成关系而设计,彝族人对头发是具有崇敬之情的,以粗麻绳替代,地上面具使用拼接组合方式,采用夸张和怪诞的创作手法,高挺的头颅、上扬的眼角、高挺笔直的鼻子都是很鲜活的彝族人形象。背小孩者则是人们对繁衍生息的崇敬之情,黑颈鹤则为当地草海候鸟,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象。
雕塑创作和材料语言是丰富多样的,本次毕业创作采用木雕的创作形式,在继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探索。
作品名称:《寻梦》
指导教师:许庾岭
作者姓名:刘停停
作品简介:
很多人童年都会有陪伴自己的人偶,如今它们又去往了何处?回忆起从前,它又应该是何种模样?本次创作以BJD(球形关节人偶)为元素去寻找属于过去的记忆。
关节人偶主要是以球形作为关节,人偶常是内部中空的结构,再由一根有弹性的绳子将其所有部分联接在一起,这根“筋”就如同在制作架上雕塑时搭建的铁丝支架,所以完成制作后的人偶没有固定动作,你可以随意改变它们的动态。除此之外,人偶的脑壳一般都会开颅,可以让你打开它的后脑勺以便更换自己喜欢的眼珠。藏家可以给自己的娃娃一张独特的面容,设计人偶的头发,有些人还会给人偶的耳朵穿孔等等,基本人偶所有的身体零件皆可重新组装拆卸。
作品名称:《拾光》
指导教师:印洪教授
作者姓名:喻竣
作品简介:
在我的创作中,对于造型语言的表达与传统石刻艺术造型元素相契合。传统石刻艺术作品的节奏与韵律,形体与空间,包括每一根线条都是经过推敲、概括、提炼、加工而成,同时又包含着细微的变化,极具艺术感染力。我以传统马的造型为基点,通过不同形式的马的形象特征与形体姿态的变化来创新与布局展开,以饱满的形体结构和线条感体现不同的空间维度,且多个单元的造型组成整体的空间关系。传统马造型的题材内容与木材的本质属性的结合既丰富了造型语言又拓展了形式的多样性,并且通过自身雕塑创作实践过程的真切感受以及所得创作结果来表达一种新的形式语言,意在打造一种时空艺术下的对话,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与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