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优秀作品选-雕塑系
前 言
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今天或许就是这样一个汇聚的时代,艺术与科学在山顶实现了重逢。于是,新的艺术语言、艺术观念、艺术形式一一诞生。这样一来,出现更多的争论与探究也是理所应当。
2018中国大同雕塑双年展中,中国雕塑界第一次明确提出“科技雕塑”的概念。“科技雕塑”不仅带来了新的材料工艺和技术手段,更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这次毕业创作共有6件科技雕塑作品,一共集成了73件电子设备,从机械、视效、声音、光学、数据可视化等多个方向诠释了科技雕塑的表现力和同学们勇于开拓的创作精神。
再有,具象造型与材料语言也同样精彩!
具体来看,黄河峰延续着对塑造的喜爱,用重构的方式寻找造型与传统物件间的关系;喻竣则更加迷恋传统人物造型,希望在表现语言上寻求一些突破;范纯洁享受着泥塑造型带来的唯美与抒情,作品显得好看而浪漫;吴涛中则凭借着独有的沉着,完成了一件超现实又颇有气势的作品。材料语言方面,杜亚利将精微的行动介入到粉末材质中,找到人与材料之间“轻”与“重”的抽象表达;刘博闻选择以安静的方式进入到枯燥的制作过程中,幸运的找到了他想要的“激烈”;王利将自己的指纹符号植入到选择的材料中,尝试在材料中寻求叙事语境。等等诸多故事不在一一叙述,总体而言,作品的形式很丰富,体现出同学们对雕塑艺术的定义有越来越宽阔的思考,选择也更自由和多元。
但是,回到本体,我们仍然需要知道,学习艺术,学习雕塑究竟是为什么?对于学习雕塑的人,雕塑为我们提供了形体空间、物质材料的方式来表达世界、解释世界,这种表达基于每个人内心的真实和自我的成长土壤。于是,我们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幸运的,有这样一种可观看,可触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可喜的是,今天有23个同学通过他们的作品向我们传达了23种不同的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的角度,让我们惊叹作品背后互不相同的种种思想的对流,这是每个个体与身处时代环境的对流,也是雕塑语言探索与技术发展的对流。
无论怎样,同学们凭借着热情与执着,经历了一段弥足珍贵的创作时光,这些作品或多或少还有再进一步推演的空间,但是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开始有了方向、有了切实的表达、有了对自我的选择与判断。
五年,或许还有很多意犹未尽!
来日,期待你们更为精彩的人生!
最后,祝同学们永远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雕塑!
雕塑系全体教师
2019年6月10日